羊作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動物,其實很早的時候就與人類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,尤其在進入農耕社會以后,羊逐漸被馴服,自然也成為了人類生存當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。不僅如此,有時候羊還會被賦予某種信仰或風俗上的特殊含義,也成為了人們表達愿望的象征。
在十二生肖當中,羊看上去平平無奇,但其實卻象征著天生麗質,象征著純潔和珍貴。在古人的觀念當中,羊是美麗和善良的化身。自古便有小羊跪乳之恩,羔羊似乎懂得母羊的艱辛與不易,所以才會跪著吃奶,而羊也因此被人們賦予了“至孝”和“知禮”的意義。
通過古代各類形形色色的器物造型上也不難看出,羊在古代的地位非同一般。比如在商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獸首紋,就大多數以羊首為原型。尤其是在漢代藝術作品當中,羊的造型更是紛繁多姿,其中帶翼羊、乘羊、羊首等幾類圖像,明顯具有神話的色彩,也難怪其能夠成為漢代的上古神獸。
其實早在先秦時期,羊就已經被用于祭祀和日常的生活,而漢代則延續了這些風俗。羊天性溫厚又富有忍耐力,這一特質也被漢代人準確的捕捉并加以演繹,而后進一步賦予了羊忠厚孝順的品格,也因此印證了當時儒家所宣揚的禮教和美德。
古人在羊身上投入了許多美好的情感,也反映了漢代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關系。雖然羊是隨處可見的尋常動物,但人們卻憑借著它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一切所需,再加上其本身溫順的特質,從而對其好感倍增,將之想象為可依賴的神獸,也寄托著人類的情感和信仰。